我的第一个段落
特色教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经过9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成为一所特色鲜明、实力雄厚,居于国内一流水平,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多学科、开放式、研究型的国家重点大学。本科生教学具有严格、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建筑学院在学校的正确领导下,学科发展思路明确,教学管理科学,学院凝聚力强,教师工作敬业,学生学习热情饱满。在本科教学方面,经过持续探索,学院教育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
一、定位国际化视野,探索设计类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显著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专业教育发展需要,将着力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工程执业能力和国际化能力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后多年的教改探索与实践中,重新确立了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制定了培养标准,更新和优化了培养方案,创新性地实施了“两院一体化”的办学模式,推行面向国际化的建筑学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制定了着力实现建筑设计创新能力、工程执业能力、国际化能力全面提升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构建强化设计创新能力、国际化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体系和强化工程执业能力培养、基于项目学习的特色化实践训练体系;搭建校企联合、多层次工程实践教育平台,建设校内外结合、高水平双师型教学平台,整合多形式、国际化合作教育资源平台。该教学模式非常适合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显著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执业能力显著提升,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以此为基础的“面向国际化的建筑学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同时,学院充分利用学校的声誉和设计院的资源条件,通过国际学术顾问制度、联合培养、学生交换、共建课程、师资培训、联合科研、举办国际会议及论坛、国际暑期学校等多种形式的交流途径,与几十所国际一流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办学的国际化特色鲜明。
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设计类课程集群多元互动模式探索与实践
在多年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定位了拔尖人才培养为核心的设计类课程改革重点目标,确定了立足“本土化”与“国际化”双重视野、拓展“高等学校+社会机构”互动协同的人才培养“双主体”的课程改革方向。成功地建设成由国际建造节、“开放式研究型设计”、“国际联合设计”课程和国际暑期学校、毕业设计等共同组成的适合建筑学院高年级的设计类课程集群。
课程集群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围绕设计核心能力与扩展能力塑造,突出学科前沿研究性和学科交叉融合,具有“开放共享、多元评价、学研互动、管理协同”等特征。
课程集群多维度开放,在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方面共享资源。①教学内容开放。采取主讲教师申报制,全院教师均可以自主确定设计题目和内容,自由申报。②学生选课开放。打破班级界限,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选择老师和设计小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③向海内外高校和设计机构、其它相关专业开放。课程群突出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鼓励向海外不同地域开放。其中,开放式研究型设计课程在过去六年的教学实践中,与美国哈佛大学、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瑞士苏黎世高等工业学校、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英国AA建筑联盟学校等海外名校建立合作;6年来,开放式研究型设计课程学生出境率达72.3%。
同时,课程集群突出科学研究热点问题主导教学内容,学研互动共领学科发展。教师申报的设计课题选择上均为结合科学研究和设计实践的热点问题,教学内容具有前沿性和研究性;课程的教学成果又通过公开评图和企业深度参与,带动了学科领域科研和实践的创新。
三、从“两院一体化”到“双主体”育人平台,持续升级新型工科教育理念
创新性提出和实践了独具特色的“两院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建筑学院与建筑设计研究院两个平行机构院长合一,相互支撑、资源共享。建立了以设计机构为依托,学院研究所和教学实验中心共同组成的多层次、系列化的工程实践教育平台,实施了“联合导师制度”、“教师设计分院”等措施,强化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聘请国内外设计企业高水平建筑师担任工程教育顾问,深度参与学院人才培养,设立多形式交流平台,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国际化合作办学。通过教育资源的整合,创造了良好的专业人才培养环境和教学条件。
近年,学院整合企业教育资源,形成高校与社会“双主体”协同合作平台;深入挖掘优质国际资源,形成稳定的海外高校合作库,保障补充教师团队。同时,通过深度的教学合作,培养了一支高水平“教师+工程师”双师型教学团队,成为持续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院采取教研室和研究所双轨制的方式,实施能力互补的“双师型”团队平台建设,并将设计院人才资源优势进一步整合于本科生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中,建立“双导师制”的互利共生大平台机制,为师资队伍稳定与发展和本科专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创造良性的发展条件。
四、积极推进研讨型小班教学,改革设计类课程评图方法,倡导培养过程的陪伴式成长
学院文化建设方面,学院目前办学场所是一处具有近百年历史的保护建筑,空间相对封闭,内部分隔厚重,学院通过大量投入与精心策划,通过公共交往空间与功能空间的重塑,将公共生活意识深入到日常教学与生活组织中,营造学院独特的团体认同感和参与精神,这对学院日益增强的凝聚力和学院文化建设起到明显作用。
建立院内教师团队交叉互评、兄弟院校及企业参评的多元评价机制。聘请国内外知名高校设计课程教师及学者、设计机构知名建筑师、业主代表和本校教师联席组成评审团,对学生的设计作品公开集中点评。这是以“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学习成效驱动”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改革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