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个段落

创意·未来:建筑与设计学院2025年研究生暑期学校暨FEAU东亚四校城市建筑联合设计工作坊顺利举办

发布时间:2025-09-23浏览次数:16

       为深化东亚建筑高校间的交流合作,推动区域更新议题的教育实践与国际协同,202581日至810日,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主办,联合韩国成均馆大学(Sungkyunkwan University, SKKU)、日本神奈川大学(Kanagawa University, KU)与泰国国王科技大学(King Mongku’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honburi, KMUTT)共同开展的建筑与设计学院2025年研究生暑期学校暨FEAU东亚四校城市建筑联合设计工作坊在哈尔滨成功举办。本次工作营以哈尔滨船厂工业区更新改造规划及建筑设计为主题,来自四所高校的四十余位师生在十天的时间里,围绕工业遗产转化、寒地城市更新、跨文化建筑对话等议题,展开了深度调研、创作与交流。

开幕式

       81日上午,开幕式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111多功能厅举行。哈工大建筑与设计学院院长孙澄教授、陆诗亮教授、余洋教授、韩国成均馆大学建筑系主任Joongwon Lee教授、EunJoo Park助理教授、日本神奈川大学Masashi Sogabe教授、Kazunori Nomura教授、泰国国王科技大学建筑系主任Kisnaphol Wattanawanyoo副教授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杨阳副教授主持。会上,哈工大建筑与设计学院院长孙澄教授发表致辞,代表主办方欢迎来自三所海外高校的师生,并介绍建筑与设计学院的国际化发展战略。韩国成均馆大学Joongwon Lee教授、泰国国王科技大学Kisnaphol Wattanawanyoo副教授分别作为协办方代表发言,回顾了FEAU工作营的发展历程,强调了该平台在推动区域合作、学生国际化培养方面的重要意义。哈工大杨阳副教授做题为“计算性设计赋能建筑创作”的学术报告,郭旗副教授做哈尔滨船厂工业区更新改造开题介绍。



 孙澄院长致辞并做学院介绍

韩国成均馆大学Joongwon Lee教授回顾工作营历史

泰国国王科技大学Kisnaphol Wattanawanyoo副教授致辞

杨阳副教授做学术报告

郭旗副教授做开题介绍

开幕式全体合影

 

学术讲座

       82日,韩国成均馆大学Joongwon Lee教授、日本神奈川大学Kazunori Nomura教授、泰国国王科技大学Kisnaphol Wattanawanyoo副教授、哈工大郭旗副教授、骆肇阳副研究员围绕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市更新设计、体育建筑设计、城市与建筑光环境设计等主题开展了学术讲座,分享研究成果。

Joongwon Lee教授做学术报告

Kazunori Nomura教授做学术报告

Kisnaphol Wattanawanyoo副教授做学术报告

郭旗副教授做学术报告

骆肇阳副研究员做学术报告

 

基地调研与工作营

       81日下午,全体师生赴哈尔滨船厂旧址开展实地调研。工作营选址位于松花江畔的工业遗产片区,曾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军工与船舶制造基地。通过基地踏勘、文献资料梳理、街道步行记录与图像记录,同学们深入了解该区域复杂的空间结构、时代演变与现存问题,也对即将展开的设计任务建立了现实理解与现场感知。调研过程中,师生们重点考察了厂区遗留的工业构筑物、职工住宅、原有街巷体系及滨江开放界面,在建筑历史与城市更新的双重维度中,为接下来的设计构思积蓄素材与灵感。 

哈尔滨船厂旧址实地调研

       82日至86日,暑期工作营正式进入设计创作阶段。四校学生随机分为5组,围绕哈尔滨船厂片区的空间结构与文化脉络,提出更新设计方案。在各校教师的联合指导下,同学们从功能整合、交通组织、建筑更新、界面重塑、景观渗透等多个层面开展协同工作。

       设计过程中,师生共同研讨城市更新的社会性目标与技术路径,探索在地域气候、历史文脉、工业形态与当代表达之间的平衡。各组作品表现出强烈的跨文化融合特征,兼具空间策略与情境叙事,体现出FEAU平台在学生设计能力与国际协作意识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工作营期间师生共同讨论设计方案

 

成果汇报与闭幕式

       87日,工作营成果汇报与闭幕式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111多功能报告厅举行,由余洋教授主持。

       本次设计围绕哈尔滨船厂工业区更新改造展开,5组学生结合前期调研成果与各自文化背景,从空间再构、功能重组、历史肌理保护、工业遗产再利用等角度出发,提出了富有创造性与现实针对性的设计策略。方案涵盖开放式滨水公共空间营造、船坞结构重构下的复合型文化功能植入、厂区居住区的活化更新路径、城市边界与工业遗存之间的连续界面重塑等内容,体现出跨文化团队对城市历史演变、工业遗产语境与当代城市需求的多维理解。

       成果汇报过程中,各组成员详细阐述了各自的构思逻辑与空间方案,并与评审专家展开充分讨论与互动。评审组从整体构思、场地理解、方案深度与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了专业评议,遴选出优胜团队,并授予工作营奖项与荣誉。闭幕式上,各校教师与学生代表分享了本次工作营的心得与收获,并对下一年度的活动表示期待。 

答辩汇报与颁奖环节

  

Group A

Yanhang Leng, Junhao Wang, Oh Sechang, Hwang Miri, Kanon Asakawa, Sayako Yamamoto, Kavin Kitcharoenyuenyong, Udomsuk Manawongsakul

 Group B

Jaeyoung Lee, Hyeyoon Joung, Peishan Sun, Xuantong Zhu, Krittin Pheem, Pisuit Ong, Futaba Ozaki, Fandi Yan

 Group C

Zhang Jiaren, Nayiri Motala, Han Seojin, Kim Jiwon, Tokihito Yokoyama, Mitsuki Tanahashi, Paphavarin Karnchanabatr, Pattaratorn Boonkerd

 Group D

Sohee Jang, Sojirat Leerujanont, Ye Min Thet, Xu Fuyuan, Liu Yue, Zhong zhuxiao, Daisuke Okadome

 Group E

Jingjie Zhang, Yu Chen, Antao Wu, Kim Gihyun, Phone Min Khant, Nay Oo, Daichi Hirata, Bunta Tanaka

设计成果

 

城市与建筑考察

       在紧张的设计之余,工作营也安排了多场高质量的建筑参访活动,以拓展同学们的空间视野与地域认知。83日,师生们漫步在中华巴洛克历史街区,细读哈尔滨特有的砖饰肌理与界面节奏,在城市肌理中追寻百年中东铁路文化的遗迹。85日,大家一同走进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馆与校史馆,从校园文化到航天精神,感受这座百年学府的精神气质与工程底色。88日,工作营全体成员前往横道河子中东铁路建筑群参观。这处始建于19世纪末的俄式小镇至今保留了大量历史建筑,集中体现了中俄文化交融的独特风貌。在本次参访中,同学们深入街巷民居、火车站建筑与旧工业设施,切身体会建筑尺度中延展出的历史厚度与文化质感,也由此拓展了对于历史如何活在当下这一命题的思考空间。89日的城市建筑参观中,哈尔滨大剧院如冰原上升起的涌浪、音乐厅的节奏性立面与展览馆的空间叙事,共同构成了一堂沉浸式的建筑美学实践课,也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师生对冰城哈尔滨有了更立体、具象的感知。

 参观中华巴洛克历史街区

 参观哈工大校史馆

 参观横道河子中东铁路建筑群

 

结语

       为期十天的建筑与设计学院2025年研究生暑期学校暨FEAU东亚四校城市建筑联合设计工作坊圆满落下帷幕。在哈尔滨船厂工业区更新改造规划及建筑设计这一主题之下,四校师生共聚松花江畔,以设计为媒介,在不同知识体系与文化语境中展开富有张力的交互与协作。本次工作营不仅是一次学术与创作的实践尝试,更是一次面向未来城市更新命题的深度演练。在深度融合历史遗产与当代议题的过程中,同学们展现了开放的视野、扎实的能力与鲜明的表达,也为构建具有东亚特质的建筑教育交流平台注入了新的活力。 

活动闭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