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4日,“聚智·育新”创新设计人才教育论坛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111多功能厅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以“聚焦多元智慧、培育创新人才”为核心议题,20余位高校学者和行业专家围绕新时代设计教育的创新理念、教学方法及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交流。主旨报告内容深刻,嘉宾对谈精彩纷呈。
会议合影
开幕式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院长孙澄致辞,回顾了哈工大设计学学科建设的历史渊源;展望了哈工大设计教育在服务国家战略、彰显新质生产力的蓬勃机遇。希望以此次教育论坛为契机,呼吁将传统智慧与当今智能技术深度融合,赋能新时代设计行业领军人才培养路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杨冬江致辞,指出了设计教育深化改革势在必行;强调了设计作为连接科技与人文、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在推动科技进步、文化传承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肯定了本次论坛对未来设计教育发展的前瞻性布局,并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论坛开幕式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设计系主任朱逊主持。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院长孙澄致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杨冬江致辞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设计系主任朱逊主持
主旨报告(上午)
1/论艺象的创构
朱志荣 华东师范大学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朱志荣教授指出,尽管当今全球文科教育面临压缩的严峻形势,但其在艺术理论与实践融合方面,依然是推动文化传承、科技进步与社会创新的关键力量。艺术理论不应仅存在于学术研究中。其必须依赖于与艺术实践的紧密结合,通过创新的情境应用以达到理论生命力的不断激活与深化。文科教育在设计领域依旧保持着强大的学术根基与实践指导价值。重新审视古代文化遗产、艺术形式及美学价值,为当代设计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灵感,其影响力和启发性不可忽视。
2/AI时代的设计教育与创新
杨冬江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全国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授
杨冬江教授,在回顾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办学历程与教育改革方向中强调,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设计学学科应对人工智能赋能带来的教学挑战还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发展。历史与艺术的交汇为设计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尤其是跨学科融合在推动现代创意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同时,设计学学科在中国的学科体系中正经历持续的调整与深化。随着国家对学科布局的新认识,分层分类的人才培养成为核心议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通过书院制培养模式,充分考虑文理分科知识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并在教育改革中专注通识教育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结合基础动力与专业方向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新需求,逐步推动教育本质的回归。
3/AI分类培养与交叉融合——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后的艺术类研究生教育
李勇 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工业设计学院院长、教授
李勇教授提出,近年来艺术类研究生教育正向分类培养与交叉融合发展,国家加大了对人才结构、专业学位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视。随着全球范围内专业学位制度复兴,分类培养成为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关键。广州美术学院借鉴富兰克林欧林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等成功经验,持续推进需求导向与系统思维整合,并进一步调整研究生培养目标。即依托一体化培养模式和科教融合机制,侧重培养学术创新与社会贡献的高水平学术型人才;通过产教融合拓展专业深度,强调培养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随着交叉学科生源比例的不断提升,艺术类教育将在跨领域融合和创新发展中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4/ 设计驱动创新——教学与实践
刘曦卉香港理工大学创新设计研究院院长、设计学院助理院长、副教授
刘曦卉副教授,在报告中分享了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如何应对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和时代变革,及其取得的教学改革成果与背后的深入思考。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以“设计为美好生活、智能制造、合作设计流程”的新设计范式为核心,将设计师定位为创新的引导者。同时,秉承“设计驱动创新”的理念,认为创新是“创意加商业化”的结果。教学目标专注于定义问题和探索未来,聚焦于未来场景、赛道定义、商业模式与研发方向四大方面。并在健康、绿色制造与人工智能设计领域构建了创业设计管理能力体系,强调了设计驱动创新创业的双重目标。这一新范式标志着香港理工大学在教育与产业变革中的领先地位,助力学生和企业在动态市场中保持长久竞争力。
5/ 跨专业选修语境下“设计美学”课程多维探索与创新实践
黄倩 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播学院教授
黄倩教授在报告中深入阐述了中国美术学院在“新文科”理念指导下,摒弃传统按专业划分的教学模式,将“设计美学”课程作为全校选修课的创新实践与多维探索。该课程立足中西比较的国际视野,以全新方式探讨设计之美的本源与动因,深入研究本土设计美学传统,挖掘并阐释中国设计美学思想的独特精神内核及其价值。课程结合当代新材料与新技术,突破专业壁垒,推动跨学科、跨专业的设计创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并能在全球范围内解读的新形式语言。此外,黄教授还展示了学生作品和个人学术成果,分享了这一创新教学模式在社会服务和推广应用方面的效能,为设计美学的跨界融合与创新提供了宝贵经验。
“聚智育新·创意工大-设计展”开幕式及活动盛况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设计系程方宇老师的主持下,“聚智育新·创意工大-设计展”开幕式在轻松热烈的氛围中举行。展览展示了2024级《设计基础》课程中主题为“尔滨·印记”的实践作品,通过文创设计唤醒文化记忆,探索文创魅力,呈现了工大学子在创新思维与设计潜力方面的丰硕成果。与会专家分享了对文创设计的独到见解,探讨了设计的多样性与创意的无限可能,鼓励学生在创新的同时,深入传承和理解传统文化内涵。
与会专家与学生亲切交流
主旨报告(下午)
1/ Introduction of Accademia di Belle Arti di Brera and Art Education Trends of Italy
Gaetano Fanelli 意大利米兰布雷拉美术学院应用美术院院长、教授
Gaetano Fanelli教授,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米兰布雷拉美术学院的教育理念以及意大利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该学院以其国际化特色为亮点,吸引了来自全球的年轻艺术思想。学院设有视觉艺术学院、设计与应用学院、艺术教育与传播学院,开设雕塑、装饰、版画、舞台美术等本科专业,提供绘画、艺术疗愈(意大利首个开设该课程的艺术学院)等硕士课程。其教育理念强调艺术作为“讲述者”的角色,认为艺术不仅承载创作者的思想,在传播过程中还被他人思想所再创造,生成新的艺术故事。学院注重新旧媒介的融合,通过跨学科学习探索新媒介与艺术结合,致力于探索传统与当代设计的传播。
2/ 工业设计赋能高质量发展
陈冬亮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特邀副会长、研究员
陈冬亮会长,在报告中指出设计的前瞻性在于主动引领创新,积极应对未来需求。政府政策与设计的有效衔接被视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设计思维强调通过同理心理解用户需求,结合迭代过程和跨学科合作,历经同理心、定义、发散思维、原型和测试五个阶段探索创新解决方案。在万物互联时代,设计正被重新定义。数字孪生技术和互联网的兴起推动了制造模式的转型,带来服务型制造与工业互联网的创新。与此同时,设计师的社会责任和人类福祉愈加重要,设计的未来使命应从消费驱动转向生态守护。即关注材料使用、能源消耗和社会影响等因素,以应对全球可持续发展挑战,推动生态可持续性,为社会带来更多的积极影响。
3/ 服务设计与创新人才培养——广美范式
丁熊 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产品设计系主任、副教授
丁熊副教授,在报告中围绕设计新范式、服务设计、教学架构和教学案例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的教学体系。首先,广美通过通识教育打破工业与交互设计、产品设计及艺术设计学科的界限,致力于培养学生在产业转型、消费升级和双循环背景下,综合运用有形产品、无形服务以及系统设计和创新能力。学院将服务设计作为新的教学维度,构建了“点”(服务接触)—“线”(服务旅程)—“面”(服务体验)的教学框架。特别是在文旅和健康服务领域,广美持续探索“移动即服务”、“活动即服务”和“空间即服务”等多种教学主题模式,通过教学案例展示了服务设计在实践中的应用,展现了广美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前瞻性与创造力。
4/ 从“三个转变”探索设计教育的创新路径
钟贞 厦门大学创意与创新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主任、副教授
钟贞副教授,围绕“三个转变”阐述了厦门大学创意与创新学院在设计教育创新方面的探索路径。学院通过联合专业、培养、师资和学位,结合专业交叉融合、中英优势整合与文化语境融合,打造了一支多元化、跨文化的师资队伍,并构建了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进而,基于从“知识传授与掌握”到“自主思考与批判”、从“考试结果评价”到“全过程评价”与从“以个人为中心”到“以协作为圆心”的三个关键转变,构建了包含自主学习、批判性思维、创意思维、好奇心、同情共鸣、沟通交流与团队协作七个维度的“i-6C”自主学习驱动的能力培养模式。其毕业生升学与就业取得了显著进展,办学质量得到了广泛认可,为全国设计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树立了积极的借鉴意义。
5/重新发明日常
谭彬 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播学院社会与策略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
谭彬副教授,全面阐述了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科“士居学”教学体系的构建方法——即院所制、学分制、学社制和小学期构成的四制体制。并依据社会与策略、智能与系统、技术与造物、媒介与交互、产业与途径五大研究领域,形成了相应的能力谱系。特别是,社会与策略研究所通过跨学科知识与叙事的融合,推出了内容与规划、类型与社会等课程,展示了社会与设计的深度互动。此外,谭副教授介绍了“天问2023:文明的互鉴”系列学术项目,探索了小人文与大人文之间的对话途径。最后,谭副教授通过麦克卢汉的“后视镜”理论,深入剖析了传统、当下与未来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传统与当下依然蕴含着多重可能性,并能够通过设计实践重新发明,推动未来的不断突破与创新。
6/聚智未来——哈尔滨工业大学设计教育与实践探索
朱逊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设计系主任、教授
朱逊教授,全面阐述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在创意设计及设计教育领域的探索与实践。作为工科院校,哈工大通过多优势学科的交叉融合,构建了“大人居”科学与“大设计”平台,创新了设计教育架构。我院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聚焦国防航天、人工智能、东北振兴等优势领域,以数字中国、双碳目标、健康中国和文化传承为创新驱动力,推动设计赋能教学理念的实现。同时,我院强调从事系统性、前沿性、跨界性研究,坚持技术与艺术并重,构建了设计与工程结合的创新方法。并向与会嘉宾展示了在火箭涂装、模块化自主机器人及精密测量仪器等领域的科研成果。
嘉宾对谈
“变化世界中的设计与设计教育”主题对谈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设计系副主任曲广滨副教授主持,六位与会专家积极分享各自对设计实践与设计教育变革的独到见解。此次对谈气氛活跃、互动积极。
丁熊副教授强调了,设计师应具备前瞻性与主动性,主动把握并灵活运用新兴技术和工具,提前预见未来趋势,引领设计创新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
李杰社长则强调了,设计应从生活细节出发服务于人类需求的创新发展。
李松平教授提出了,设计教育应将AI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技巧纳入课程体系,并强调AI在设计创新并非单纯取代人的创造性。
刘华群副教授谈到,人才高质量培养应紧跟国际设计前沿和国家发展需求,借助设计竞赛推动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
谭彬副教授分享了,创新观的核心在于通过重新解读传统与当下的多重可能性,融合当代设计实践,为未来的突破与持续创新开辟无限空间。
钟贞副教授提出了,设计通过塑造环境来引导人类行为,而人类作为概念的定义者,拥有赋予人工智能与设计意义的独特能力。
嘉宾对谈
论坛总结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副院长董慰总结发言
经过一天的分享与交流,“聚智·育新”2025创新设计人才教育论坛圆满结束,各位嘉宾展开了热烈且充分的交流。董慰副院长再次感谢所有与会嘉宾的到来,并表示未来我们期望各方能够不断深化合作,携手探寻新质生产力与设计赋能教学深度融合的更多路径,共同推动创新设计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