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国际青年学者神舟论坛旨在为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优秀海内外青年学者搭建一个思想碰撞和学术交流的平台。论坛已成功举办了八届,共邀请1300余位来自全球的青年学者参加,已成为学校聚贤纳才的重要品牌活动。
本次第9届国际青年学者神舟论坛设置主论坛和分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欢迎建筑学院相关学科领域的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参加。
报到时间:2023年12月23日;
论坛时间:2023年12月24日-25日(线上+线下)
离会时间:2023年12月26日
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才引进、政策待遇,详情请扫描下方二维码了解。
1. 百年建筑
哈工大建筑学科伴随哈工大共同成长,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建筑学科之一。历经百余年积淀,已形成特色鲜明、卓有成效的教育和研究系统,在传承历史、学贯中西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在中国近、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在东北建设、振兴中做出卓越贡献,被誉为“建筑老八校”。
哈工大建筑学院始终以开放多元的办学理念、务实求真的教育传统、传承拓新的特色方向、扎根东北的家国情怀继续前行!
2. 学院情况
哈工大建筑学院现设有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设计学、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五个学科,构建了完整的人居环境学科群和设计学科群。设有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艺术、智慧建筑与建造、工业设计等8个本科专业。拥有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寒地城乡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绿色低碳城市更新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自然资源部寒地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实验室、互动媒体设计与装备服务创新文化与旅游部重点实验室等10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4个国家级教学中心和工程实践教育中心,6个海外学术基地或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由院士、国家勘察设计大师、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领衔形成多学科交叉研究团队,是黑龙江省首批“头雁”团队。现有教职员工199人,其中专任教师162人,教授44人,副教授71人;博士生导师68人,硕士生导师124人;海外讲席教授2人;拥有院士1人、共享院士1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人、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
3.学科建设
面向“十四五”,立足国家、行业和地方重大需求,建筑学院将重点打造多学科融合的“大设计”平台,推动“大人居”学科群聚力融合发展,聚焦绿色、智慧、健康和文化四个维度,重点建设以下优势或交叉学科方向:
(1)寒地绿色建筑与环境营造
面向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以寒地人居环境科学问题为导向,聚焦制约寒地建筑性能提升的瓶颈问题,开展寒地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寒地公共建筑策划与后评估方法,寒地高效建筑用能系统、新能源及清洁能源高效利用等方向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2)计算性设计与智慧建造及运维
面向智能时代建筑产业信息化转型需求,旨在为建筑产业注入新动能,发挥人工智能在国土空间、城乡、社区、建筑、景观、室内等多尺度人居环境系统的技术协同优势,推进智慧城市、智慧建筑与建造、建筑智慧运维等方向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3)“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保护、活化利用及沿线城镇复兴
面向地域文化传承目标,推进与俄、日、韩等国家的文化合作,面向整个东北亚地区,开展文化遗产挖掘、保护、传承与活化再利用研究;在“一带一路”框架下高质量共建基于人类文明共识的文化遗产保护共同体,从静态保护走向活态传承,推动我国及跨国文化遗产保护、沿线城镇复兴以及国家间文化交流。
(4)以人为本的高品质城乡空间设计
立足于城乡空间“以人民为中心”的高品质发展,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传感器等新技术手段,开展以人为本的环境精细化规划与设计。从安全、包容、健康、公平等人本尺度,聚焦多尺度人居环境系统,重点面向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需求领域,开展环境行为、环境策划与后评估、健康环境与特殊环境(极地环境)等方向研究。
(5)寒地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保护修复
聚焦寒地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力下降、区域性衰退、碳排放过度等亟待解决的问题,瞄准寒地国土空间生态安全、绿色发展和区域协调振兴等关键领域,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科学技术,开展国土空间生态安全评价与保护修复、人地关系协调与国土空间优化、区域国土空间协调发展等方向研究与实践。
(6)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设计与计算传播
面向国家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战略,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技术基点,开展语言及视听认知表达、跨媒体内容识别与分析、情感分析、人因工程学等智能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开展人机交互、混合现实、产品设计以及文化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等环节共性关键技术开发,推动智能技术在环境设计、工业设计和数字媒体设计等场景领域的创新应用。
4. 联系方式
(1)联系人1:于老师
邮 箱:ymz@hit.edu.cn
微 信:986514046
(2)联系人2:沈老师
邮 箱:chaoshen@hit.edu.cn
微 信:281039414
5. 报名方式与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