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0日晚上,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指导,哈尔滨工业大学主办,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自然资源部寒地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实验室共同承办的知行·南北论坛在线上召开。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公众号、B站等渠道全程线上直播。
知行·南北论坛由七位青年学者进行学术汇报,分享交流研究和工作经验,并邀请六位专家学者点评交流。会议上下半场分别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副主任苏万庆副教授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副主任朱继任助理教授主持。
知行·南北论坛参会人员开幕合影
主题报告 I
报告摘要
城市系统模型支持下的空间政策仿真研究
报告人:杨天人
香港大学深圳研究院副研究员、香港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助理教授
报告采用城市系统模型解释城市发展的现象和状态,进一步探究城市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此外,可以预测不同规划政策干预下城市的发展变化结果,衡量规划愿景的达成水平。
报告将城市系统性的思考引入到空间规划以及政策优化中,以空间均衡模型为例,讲述城市系统模型的校准与验证等研发过程,以及在空间政策仿真中的反事实模拟。报告结合上海市城市通行模拟等具体规划设计案例,通过情景设定模拟未来城市通行缓解效果,利用情景推演、情景设计模拟市中心规划结果差异,探寻不同规划政策利于城市发展的最优解。
AI技术赋能城市规划与设计
报告人:周骁
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助理教授
报告基于人工智能和城市规划的学科交叉,结合具体的规划设计项目案例,分别从精细化城市设施空间规划、慢性疾病管理和预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三个视角展开报告。
报告以北京市为例,利用时空大数据分析人群的活动规律和设施需求,通过人工智能算法挖掘不同模式下设施的供需水平,进一步精细化城市设施配置。在慢性疾病管理和预测方面,利用大数据探究伦敦居民典型生活模式和慢性疾病的关系,通过主题模型和高斯混合模型进行慢性病发病预测,以指导公共服务和相关政策的制定。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基于平衡疫情防控和社会活力视角,探讨人口流动、防疫政策和病毒传播之间时空演化关系,探索病毒传播和人口移动之间多重的时间动态关系的滞后性和方向性。最后从时间序列分析基础上,利用模型探究多目标优化方案。
城市设计中的城市图层系统构建
报告人:陈璐露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助理教授
报告利用城市图层系统将冗杂的数据信息有效的转译成城市设计语言,进一步指导城市设计导则和城市设计的实施过程,有助于适应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城市设计的转型。报告分为为什么建设城市图层系统、城市图层系统的认知观、城市图层系统的概念体系、城市图层系统的技术框架、城市图层系统的应用路径五个部分展开。最后以北京市滨水区总体设计为例,知行合一利用城市图层系统进行北京市滨水环境规划,同时探寻监督反馈机制完善城市设计的保障体系。
住房、场所与心理健康
报告人:张天尧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助理教授
住房是关键的健康社会决定因素之一,保障房和商品房的物质空间品质和社会健康效益方面具有差异性。报告以广州和香港的保障房为例,研究社区公共空间、场所感与居民心理幸福感的作用机制。在高密度的城市居住环境中,公共空间是重要的活动场所,场所依赖是提升社区公共空间幸福感的主要途径,可以通过场所感的营造去建立积极的情感联结和认同。
聚焦社会化过程视角,以广州为例研究住房产权混合的政策干预的心理健康效益,探究混合居住下的社会化过程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居民的心理健康。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表明住房产权混合和收入混合的程度紧密相关,住房混合对城市居民心理健康总体没有显著影响。
嘉宾点评
何捷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建筑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何捷认为,四位报告人围绕人和环境展开了不同层面、不同维度的深入思考。报告一城市系统模型的开发为城市设计和政策管理提供新的技术支持。报告二将AI技术赋能城市规划与设计是很有价值的创新,也是非常具有潜力的方向。报告三中城市图层的系统构建实现了制图的规范化和结构化,为规划设计的实践应用提供非常重要的基础。报告四基于精神和社会健康需求,为精细尺度的城市环境如何满足城乡居民高质量生活提供了独特的思考。
邹志翀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中心主任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邹志翀认为,报告一表明利用城市规划模型能够预测规划的未来蓝图,帮助重新审视规划过程和结果,进一步探究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报告二有深度也有广度,利用AI技术和城市规划设计交叉,研究精细化城市设施空间规划、慢性疾病管理和预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三个视角对城市规划都至关重要。报告三内容很精彩,在国土空间背景下构建城市设计的图层系统是非常好的探索,可以很好处理好抽象和具象之间的关系。报告四非常符合我国对于健康中国的重大的发展方向的需求,从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维度探讨住房建设见解独特。
主题报告 II
报告摘要
日常活动视角的城市高耗能空间识别与减碳策略初探
报告人:郑屹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
碳排放是全球性关注问题,如何实现碳中和战略目标是城市规划非常重要的议题。报告聚焦于城市和城区尺度的碳排放测算,以及在实际的规划项目的应用展开。报告分别提出了在城市和城区尺度精细化测算碳排放的方法,探索并预测了不同尺度下碳排放量的增长趋势,最后通过规划介入方式实现城市层面的减碳降碳目的,旨在为城市碳排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城市街区模式的对应与反思
报告人:刘羿伯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助理教授
报告探讨了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不同街区模式和管控模式,思考了街区开放封闭模式与健康安全之间的辩证关系。报告首先总结了不同阶段公共卫生事件对城市街区规划的推动作用,通过对比北京市和哈尔滨市不同街区规划和管理模式,提出疫情时期的城市街区规划的优化方案。在疫情常态化趋势下,城市规划应反思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的响应能力,适应能力和恢复能力。
基于数字化图析技术的空间视觉特征解析与优化设计研究
报告人:刘美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助理教授
视觉感知是人理解环境和世界的最主要的途径,视觉质量直接影响人对空间品质的知觉体验,对空间视觉特征的关注是理解城市和景观设计的关键。报告分享了四种被普遍使用于研究视觉特征的数字化图析方法和工具,包括视域分析、眼动分析、图像语义分隔、点云调研数据。数字化图析技术会进一步提高空间设计的科学性,为设计师和规划师提供全面解读和描绘空间的平台和技术支持。
嘉宾点评
张昊哲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助理研究员、城市规划系副主任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的助理研究员、城市规划系副主任张昊哲认为,三位报告非常扎实且具有前瞻性,围绕高科技手段如何在城市规划中应用,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拓展了新的思路,潜藏着各位老师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于城市设计的理解。未来信息时代技术导向下城市设计的走向,会应用更多的技术和手段解决社会性问题,建立越来越精确的、新的判断标准。
林姚宇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建筑学院的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林姚宇认为,三位报告人从不同层面展开了深入思考,各具特色。报告一给我们很好的启发,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探索产生了以下转变:从适应到减缓碳中和规划,从增汇到减源碳排放测算,从区域到城市空间评估与识别,从高碳到高能耗空间识别主体要素,从人类活动到市民日常活动低碳城市发展,从碳测算到政策设计。报告二说明了针对公共疫情突发事件城市规划的作用,对于存量规划与精细空间治理提出进一步的研究展望。报告三突出研究的科学性,从空间到设计,从图示到图析,从手脑再到数字解析,从可视环境到空间视觉图析,为我们使用新方法新技术研究城市规划问题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总结环节
董慰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科技领军人才、哈工大董慰青年科学家工作室学术带头人、自然资源部寒地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董慰做总结发言,表示本次论坛取得了圆满成功,并对参会的各位嘉宾、学者、同仁表示感谢。指出南北论坛是基于本部和深圳常态交流下的一次突破,在打破南北空间边界基础上,再一次打破学校和学科边界,邀请城市设计领域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优秀青年学者进行学术分享。从各位青年学者报告中,可以看到年轻学者对前沿交叉领域和前沿技术手段的捕捉与交叉探索,既具有青年人的锐气,又具有学术探索的勇气,为青年教师和博士、研究生们树立了非常好的示范,同时期待各位年轻学者未来展开更多的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