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个段落

第十一届供热、通风与空调国际会议(ISHVAC)在我校召开

发布时间:2019-07-22浏览次数:809

2019713日至15日,第十一届供热、通风与空调国际会议(The 11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eating,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ISHVAC 2019)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成功召开。

ISHVAC最早发起于清华大学,已经成功举办十届,成为由中国发起的暖通空调领域最有影响的国际会议。本次会议由哈尔滨工业大学主办、清华大学协办。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王昭俊教授任大会主席。

大会得到中国建筑学会暖通空调分会(CCHVAC)、中国制冷学会(CAR)、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协会(ASHRAE)、日本空气调和·卫生工学学会等诸多国内外有重大影响力的组织和单位支持。来自美国、俄罗斯、丹麦、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瑞典、芬兰、挪威、韩国、日本、印度、印度尼西亚、罗马尼亚、沙特阿拉伯、波兰、中国以及中国台湾和香港共计20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大会,其中外宾80余人。本次会议主题包括:室内外环境、暖通空调系统和建筑能耗。大会收到全文600余篇,录用540余篇。共设8个大会主题报告,15个主题研讨会,56个口头报告分会场以及1个海报汇报分会场。

大会开幕式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刘京教授主持。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刘宏教授参加并致辞。在致辞中,副校长刘宏强调在哈工大暖通燃气专业成立70周年之际,哈工大主办本次大会的意义,并表达了对大会精彩成果的期待。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节能研究院院长徐伟研究员、大会主席王昭俊教授也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江亿教授,美国ASHRAE协会前主席、宾夕法尼亚大学Bill Bahnfleth教授,美国ASHRAE协会前主席、丹麦技术大学室内环境与能源国际研究中心主任Bjarne W. Olesen教授,日本北海道大学Katsunori Nagano教授,印度CEPT大学Rajan Rawal教授,莫斯科国立建筑大学、俄罗斯建筑科学院建筑物理研究院Vladimir Gagarin通讯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研究所所长王昭俊教授分别做了大会主题发言。

本次大会邀请了众多世界知名学者,包括担任国际SCI期刊Building and Environment主编,及哈尔滨工业大学境外兼职博导的美国普渡大学陈清焰教授,国际SCI期刊Indoor Air主编、香港大学李玉国教授,国际SCI期刊Energy and Buildings主编、香港理工大学牛建磊教授,国际SCI期刊Energy and Buildings副主编、澳大利亚悉尼大学Richard de Dear教授,日本空气调和·卫生工学学会前会长、东北大学Hiroshi Yoshino教授,丹麦技术大学Jørn Toftum教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张慧博士,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翟志强教授,国际SCI期刊Applied Energy副主编、香港理工大学杨洪兴教授,国际SCI期刊Indoor and Built Environment主编、国际建造环境协会主席Chuck Yu博士等。

同时,在会议期间成立了亚洲暖通空调联盟,决定将下一届ISHVAC大会推向亚洲其他国家,希望未来该会议成为亚洲地区暖通领域的盛会,类似于欧洲的Clima和美国的ASHRAE大会。因此,暖通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朱颖心教授对本次会议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本次会议是ISHVAC会议走向世界的第一步。此外,因为印度和俄罗斯等大国的能耗影响全球的气候和能耗,本次大会还特邀了印度和俄罗斯知名学者,他们的学术分享将对全球气候和能耗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大会从正式筹备到举办,历时2年多时间,得到众多参会嘉宾的认可与好评。大会报告人长野克则教授会后发来贺信,祝贺大会获得成功。他认为大会规模空前,组织完善,哈工大师生团结合作、待客诚挚,感人至深!

大会历时3天,于2019715日闭幕。本次大会对提升我校暖通学科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起到了强劲的推动作用。

大会主题报告介绍

1、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江亿教授做了题为“The Sustainable Approach for Cooling in Asia”的学术报告。针对南亚地区热湿的气候条件,分析了近年来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的供冷能耗快速增加的趋势,基于大数据、问卷调研和典型案例等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全面分析了导致中国和美国供冷能耗巨大差异的原因在于使用模式的不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南亚地区低能耗、低碳的可持续的供冷路径的关键:应该采用部分时间部分空间的供冷模式、选择分散式供冷设备而非集中供冷系统、选择合适的空调室内温度而避免过低室温,同时尽量采用开窗自然通风和外遮阳来降低室内温度等。

2、美国ASHRAE协会前主席、宾夕法尼亚大学Bill Bahnfleth教授做了题为Promise and Practicalities of Smart Systems的学术报告。首先提出了智慧系统的目标和挑战。介绍了智慧系统的组成:设备、建筑、城市和网,并阐述了智慧网在环境保护、经济增长中的优势;分析了智慧系统所面临的问题:定义模糊、技术障碍和伦理问题。

3、美国ASHRAE协会前主席、丹麦技术大学室内环境与能源国际研究中心主任Bjarne W. Olesen教授做了题为State of the Art of HVAC Technology in Europe的学术报告。介绍了世界各国空调的使用情况和二氧化碳排放量,阐述了降低能源需求、提高能源利用率、提高新能源利用率、开发新能源的规定,分析了丹麦近年来新能源利用情况以及芬兰、丹麦、英国、挪威、德国和比利时降低能耗目标,阐述了欧洲各国2020年能耗预测和近零能耗建筑标准,基于辐射供热供冷系统的应用案例,提出了热回收等节能技术。

4、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暖通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朱颖心教授做了题为“How to Create Comfortable and Healthy Indoor Environment?¾¾A New Opportunity for HVAC”的学术报告。总结了近30年热舒适理论的发展,包括热适应理论、动态热舒适、热舒适与健康以及热需求的多样性。提出了关于热舒适的新方向——既节能又能营造舒适、健康环境的暖通空调系统。阐述了感知控制的作用,并对个性化控制系统的理念进行详细解释,列举了多项个性化控制系统的应用。认为热舒适研究成果应该成为指导未来暖通空调设备和系统发展的依据。

5、日本北海道大学Katsunori Nagano教授做了题为Contribution of Heat Pumping Technologies for the Green Environment and Our Welfare Life的学术报告。介绍了热泵的发展历史,并详细介绍了地源热泵和热泵空调的发展情况。总结了近10多年来热泵能效比的变化趋势。提出了采用地源热泵的地板供暖系统的最佳控制策略,介绍了二氧化碳热泵在地板供暖和通风系统送风预热中的研究和应用。采用三维数值模拟对半导体制冷器的性能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最佳控制策略。介绍了用于供暖、生活热水以及干燥通风的多功能集成热泵单元的发展。

6、印度CEPT大学Rajan Rawal教授做了题为Thermal Comfort For All: Setting up a Stage的学术报告。介绍了印度人口和供冷需求的变化趋势,指出如果采取措施,能耗将降低30%。阐述了应对上述挑战可采用的技术,如围护结构系统可采用基于适应模型的设计,被动式设计策略如遮阳、通风、热质和保温等。分析了混合模式的近零能耗建筑冬季、夏季和雨季的设计和运行。指出建筑围护结构系统必须与建筑暖通空调系统整合,住宅空调器的用电量占三分之一,空调的需求将给电网带来很大负担。最后,介绍了全球供冷奖。

7、莫斯科国立建筑大学、俄罗斯建筑科学院建筑物理研究院Vladimir Gagarin通讯院士做了题为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ystem of Regulatory Documents in Russia on the Thermal Performance and Energy Saving of Buildings的学术报告。介绍了俄罗斯的气候特点和建筑热性能规范、外墙厚度和传热系数。上世纪50年代,前苏联开始颁布建筑规范与条例,关注室内热舒适条件和建筑材料的设计特征。1979年后颁布的规范注重节能设计,考虑热桥、计算传热热阻。2012年颁布了建筑热性能标准,热桥的设计分为面元、线元和点源。

8、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研究所所长王昭俊教授做了题为“Thermal Comfort and Thermal Adaptation in the Severe Cold Area, China”的学术报告。介绍了我国的采暖政策和各国热舒适标准,通过对各类建筑环境的热舒适现场调查和实验室研究,提出将严寒地区供暖季分为三个阶段并分别采用不同设定室温的新理念。基于大数据分析,可建立不同建筑环境、不同供暖阶段、不同住宅区域的热适应模型,精准预测热负荷,实现按需供暖,实现智慧供热的目标。

  

  

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刘宏教授致欢迎辞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江亿教授作大会特邀报告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Bill Bahnfleth教授作大会特邀报告

  

 

 

丹麦技术大学Bjarne W. Olesen教授作大会特邀报告

  

  

清华大学朱颖心教授作大会特邀报告

  

 

 

日本北海道大学Katsunori Nagano教授作大会特邀报告

  

  

印度CEPT大学Rajan Rawal教授作大会特邀报告

  

 

 

莫斯科国立建筑大学、俄罗斯建筑科学院建筑物理研究院Vladimir Gagarin通讯院士作大会特邀报告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王昭俊教授作大会特邀报告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刘京教授主持大会开幕式

  

  

暖通学会主席、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节能研究院院长徐伟研究员致欢迎辞

  

 

 

大会主席、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王昭俊教授致欢迎辞

  

 

 

大会现场

  

 

 

大会现场提问

  

 

 

大会现场提问

  

 

 

研讨会现场提问

  

 

 

海报展示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