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个段落

建筑学院11位学子远赴四川德阳实地乡建为农户打造梦想家

发布时间:2017-09-07浏览次数:62

      8月27日,“结合自然的设计——2017国际高校建造大赛”在四川德阳闭幕。由我校建筑学院教师薛名辉、董宇带领11位学生实地建造完成的乡建作品“轩轩的梦想改造家”以乡土原生材料的运用、朴素的乡村美学展现获得了农户一家、当地政府、主办方和评委们的一致认可,在“农户自建房”类别中位列第一名,在22所参与的国内外高校中获得三等奖的优异成绩。
      “2017国际高校建造大赛”于8月12—26日在四川省德阳市举办。本次大赛由四川省德阳市人民政府、天津大学建筑学院、CBC建筑中心主办,德阳锦绣天府国际健康谷管理委员会、德阳锦绣天府国际健康谷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承办,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联合主办,《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作为协办媒体全程跟踪记录。大赛吸引了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米兰理工大学等22所国内外知名建筑院校奔赴德阳,同场竞技;争取以最谦逊的方式融入地域环境,为22家农户设计出具有感情温度并充满艺术之美的院落。
      哈工大建筑学院的建造队伍由二年级同学为主组成,其中张杰,陈泽隆,王继瑞,张君瑞,国珂宁,谢莹粲,姜冰川,李为可同学赴现场参与实地建造;高欣婷,林子轩,沈一帆同学参与前期方案设计。本次活动还得到了众多校友、企业的支持,MAT Office合伙人唐康硕建筑师,四川德艺集美学整装设计创始人杨洋设计师作为校外设计导师,为本次大赛做出了积极贡献。
      1、在地材料 纯朴自然 乡村美学激活院落空间
      本次比赛不同于以往的“纸上谈兵”,要求在短短的15天中,在工人师傅的辅助下,在固定的预算范围内完成真实的农户改建。我校建筑学院乡建团队被分配到了王道学老人家,这是一个四代同堂的家庭;老人的父母 80 多岁高龄,身体仍旧健康矍铄;老人的儿子在成都上班,4 岁的小孙女轩轩在城市里上幼儿园。
      抵达龙洞村后,哈工大代表队便制定了详细的建造计划,并与主办方商定将预算控制在 3万元之内,15 天内力争将近 200 平米的院落改造完成。在与农户主人王爷爷沟通后,决定从该农户的院子入手,创造一个有顶界面的,可以开源使用的院落空间,作为乡村生活的延伸与拓展。同时,将原生、朴素的乡土美学作为设计及建造的主旨:在建造材料的选择上,摒弃了城市里常见的钢材、塑料制品等,而是选择四川乡村中处处可见的竹子作为主要材料,辅以红砖、黛瓦、软木、青石板等;并采取乡土原生的建造工法,创造可观水赏鱼、品茗进餐、观影休憩的丰富的院落空间。
      经过此次建造,代表队成员对于乡建产生了更为深入的认识:“与平时在学校里追求标新立异不同,此次我们的设计落地性非常重要,不能破坏农村的自然,而要与整体环境相融合,又处处体现设计感和美感。激活乡村院落纯朴的美才是回归乡建本质,并可以在后续的乡村发展中积极推广的做法。”
      2、巧搭竹棚 碧水红墙 创新实践提升综合素养
      15 天的时间,王爷爷家的庭院里一座迎合着四面山形走势的竹棚拔地而起,竹棚内设有桌椅、茶桌、小板凳,以及各种以竹子为原材料的竹帘和小摆设。除了竹棚,大家还设计了农户的红砖墙,通过凹凸留空的设计,在浓厚的乡土气息中带着精致的设计感。右侧墙留空的地方叠上瓦片形成一道入口的景观,红砖黛瓦,与院子里经过精心处理的一方水池映衬,带着别样的乡土风情。
      在这一建造中,最主要的部分便是延续乡村农宅天际线的一方原竹棚架。除了混凝土浇筑的基础之外,其余的柱、梁、屋面都是由竹子构成;而对于原竹的处理以及竹子之间的连接就成了建造最大的难点。在江南竹子研究设计中心的有关指导下,同学逐步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问题,如原竹柱子与混凝土基础的交接以及防腐处理,如何利用两根竹子捆绑形成竹梁,有效克服竹子粗细变化造成的受力不均等问题。而每一根竹子的加工过程,都要经过过火、喷漆、切割、打磨等多道工序;在现场工人师傅的配合下,这些工作都由学生主力完成。
      这样的实践过程,让学生在真实的施工现场体会建筑师、技术员到传统工匠的不同角色的转变,对于专业能力的提升是毋庸置疑的;而在与农户、政府、施工方等各方人员打交道的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交流沟通能力也得到了更好的提升。作为一次乡村关怀驱使下的社会公益活动,学生们付出学识和现场的努力,怀揣乡村建筑师的理想与情怀,秉承“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哈工大校训,践行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彰显出“以人为本”的建筑精神。

建造大赛评委们与户主及同学们合影

院落空间入口 匾额《学呈轩》

院落入口

院落与当地自然融为一体

鸟瞰院落

院落里的展示空间

院落里的品茶空间

水池边廊下空间

施工过程中合影

旧门板改造的茶台

院落主人王道学老人会心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