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报讯(吉星 文/图)“建筑的本质是为人服务,而非人为建筑服务。”“很多中国建筑师张口库哈斯,闭口柯布西耶,难道我们没有自己的建筑师和建筑文化吗?”“建筑道德主要表现在对人、对自然、对社会的责任,讲建筑道德其实就是讲建筑师的道德。”11月20日上午,亚洲建筑师协会副主席、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我校兼职教授徐宗威校友在哈工大博物馆礼堂为我校师生作了“中国建筑的方向”的专题学术报告。
关于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建筑的方向”这个问题。徐宗威对当前中国建筑文化的现状作了具体分析。他把目前存在的问题归纳为“4个远”和“4个近”:中国建筑与自然越来越远、与生活越来越远、与民族文化越来越远、与传统文化越来越远;中国建筑文化离官场越来越近、离逐利越来越近、离浮华越来越近、离西化越来越近。
“事实上,不仅中国,世界上任何建筑创作的存在和任何建筑实践的发展都有着深刻的社会思想背景,都是与自然科学的进步、社会形态的演变、哲学思想的发展、艺术标准的确立联系在一起的,并构成了内在的互动关系。”徐宗威以新中国60多年来的建筑实践分析了中国社会思想对建筑实践的影响。西方社会思想同样对他们的建筑实践有着深刻的影响。徐宗威在肯定认真学习西方建筑文化理论中积极向上因素的同时,对西方现代建筑思想也做了分析和批判。他指出:其中的反理性、反文化部分,是在西方特定的社会背景和特定的土壤中形成和生长的,不符合我国国情,不能生搬硬套;西方现代建筑思想过分考虑工业化而非关注人的生活需求;学习和借鉴西方现代建筑思想最终要落在中国文化自信这个落脚点上。
徐宗威提出,我们要研究中国建筑理论,走中国建筑文化道路,具体说来就是:回归为人服务的建筑本质,创新中国特色的建筑形式;追求人民艺术;坚守职业道德。“建筑师不能把太多的个人喜好强加给城市,强加给公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做人的道德金律,也是建筑师做设计的道德金律。”徐宗威说,1942年毛主席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我认为,中国建筑为什么人的问题,也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建筑行业不应成为资本开发的附庸,而应该加强规划管理,使之真正为社会公众服务。
“不可否认,多元化思潮给我们带来了开放、活跃的局面。但多元化不能因此而代替是非原则。如果过分追求装饰、强调形式、崇尚浮华,如果一定要把不美的东西看成美的,那这些‘元’我们不能鼓励,因为这背后造成的是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抛弃。”徐宗威表示,近年来中国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有钱了不能用于铺张浪费和浮华装饰,而是应该用在保护环境和帮助弱势群体上。“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毛主席当年提出的“两个务必”至今仍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建筑的方向还要走“经济、适用、美观”的道路。
从十六大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到十七大将“文化软实力”写入大会报告;从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从完整意义上制定“文化强国战略”,到十八大报告再度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中央对文化发展建设越来越重视。徐宗威说,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包括建筑文化。建筑文化实践是全民实践的社会活动,不应该只由建筑师这一个群体背负。这就需要有志之士携起手来,继承和发扬中国灿烂的传统建筑文化,共同探讨中国建筑的方向。为此,他提到中国建筑学会所做的相关工作:2012年1月,中国建筑学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发展和繁荣中国建筑文化座谈会,向学界发出《发展和繁荣中国建筑文化倡议书》;3月组织召开了中国建筑创作方向工作会;10月召开了主题为“建筑我们的和谐家园”的2012年中国建筑学会年会。
中国建筑实践不能走西方建筑实践的老路,中国建筑师也不能亦步亦趋跟在西方建筑师后面爬行。报告最后,徐宗威向在座的师生们提出研究中国建筑的方向需要认真思考的几个问题:建筑如何使人更加健康?如何使人更加安全?如何使人更有尊严?如何使人更便于生活?如何使人更感幸福?
徐宗威还与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回答了学生们现场提出的热点问题。
徐宗威教授与我校师生畅谈中国建筑的方向
现场
提问
签名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