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类教学指导委员会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办、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承办的2025年全国风景园林专业10+高校联合毕业设计“南都繁会、古市新生——南京市汤山古集镇片区景观规划设计”中期汇报活动,于2025年4月26日顺利进行。本次中期汇报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共同承办,来自17所院校的19组联合毕设师生共同参与,相聚云端,通过线上平台展示各组精彩成果。
部分参会师生合影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院长邱冰在致辞中向活动主办方、协办单位及承办单位致谢,并对参与师生表示热烈欢迎。他强调,此次联合毕业设计不仅搭建了校际交流与实践提升的平台,更通过校企协同创新,使教学研究更加贴近行业实际需求。
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王竞红在致辞中指出,本次跨区域云端联合建立了生态、社会、文化、技术多维融合的多校协同育人机制,有效响应了国家在生态修复、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等领域的战略需求。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副院长陈剑飞在致辞中指出,本次联合毕设以汤山老街保护与活化这一时代课题为切入点,通过跨学科、跨地域协作,共同开拓了风景园林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模式。
二、分组汇报
汇报环节分为A、B、C三个分会场,分别由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副教授崔志华、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教授吴松涛、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许大为主持。19组联合毕业设计团队代表,立足前期实地考察与现状研判,从多元专业维度切入,精准定位关键问题,创新求解策略,凝练出特色鲜明的阶段性规划设计成果。各参与高校指导教师对方案进行了专业点评。各院校汇报方案概述如下:
分会场A组:
1.北京建筑大学
题目:南都繁会·古市新生——南京市汤山古集片区景观规划设计
通过场景叙事、多元赋能、共生体系形成近期遗产活化筑基、中期文化创新与社区治理协同、远期诗意栖居与产业共生的发展路径,系统推进历史街区
文化生命力焕新。
2.中国农业大学
题目:山脉水络、汤城焕新——基于城市双修理论的南京汤山片区城市更新设计
通过“城市针灸”渐进式更新策略修复生态门户、构建绿色文创社区、规划八大功能板块融合古今,保留历史肌理同时注入新兴业态,实现历史街区有机再生。
3.华中农业大学(第一组)
题目:寺水沁五行、古市愈新生——基于“城市针灸”理论的南京古集镇景观更新设计
立足汤山千年疗愈文化,融合中医五行理论构建沉浸式疗愈体系。在重构山水格局基础上,通过微小空间介入激活城市更新,实现疗愈文化的现代转译与再生。
4.华中农业大学(第二组)
题目:气韵三章山水四时、天地和气万物自生——南京市汤山古集镇片区景观规划设计
以“汤火气、香火气、烟火气”三大文化元素为核心,构建自然之气、场地人气与人文精气的三元循环体系,实现“以气养气”的生态人文互动机制,以人为媒介完成从自然物质到精神价值的转化提升。
5.天津美术学院
题目:汤山遗梦——在历史中构建文化体验与生态的和谐交融
提出“双核双轴”空间发展策略,通过空间叙事手法生动再现历史场景、融合传统疗愈功能与休闲体验需求,以“文化—生态”协同理念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构建文旅融合新格局。
6.河北工程大学
题目:森泉漫境·古城颐年——汤山古集镇四维康养聚落营造
通过“四季全时”景观疗愈系统和“全龄共享”服务体系,打造“四序观复·五感归真”多维疗愈体验,构建“医养融合”四维协同生命焕新机制,构建“自然疗愈”与“文化赋能”的双重康养旅游新范式。
分会场B组:
1.沈阳建筑大学
题目:南都繁会·古市新生——南京市汤山古集片区景观规划设计
立足汤山特色动植物资源,创新提出“文化为魂·蝴蝶为媒”的生态文旅发展范式,联动周边景区形成旅游闭环;构建数字营销与生态循环双平台,创新野生动物友好型城市发展模式,实现生态保护与文旅发展的有机统一。
2.哈尔滨工业大学
题目:游城四时景、环郭万籁生
构建“文—旅—康—生”四位一体发展模式:以文化廊道串联五大主题体验区,以康养节点激活慢行网络,以口袋公园织补生态基底,三大系统有机融合形成“文化为魂、生态为网、康养为脉”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3.东北林业大学
题目:耦栖织境、韧脉共章——寻找生态人文耦联发展出路
以“耦栖·脉动”为核心理念,通过“轨道—温泉—生态”三流闭环系统,构建四维耦联机制:能量循环重塑代谢系统,形态耦联编码生态基因,信息交互构建神经网络,价值重构缔结生态契约,达成生态与人文的协同共生。
4.南京林业大学(第一组)
题目:南都繁会·古市新生——南京市汤山古集片区景观规划设计
立足“人民城市”理念,遵循LID最小干预原则打造“时间—感知”双维叙事,有机串联九大主题功能区,实现生态基底保护与空间活力重塑的有机统一,构建“农文旅共生、产城景一体”田园综合体与现代化城乡融合示范区。
5.南京林业大学(第二组)
题目:汤泉溯源,赋岁月以文明
构建“时空耦合”叙事体系,打造沉浸式历史街区样板。通过“时间轴+空间网”的有机耦合,以六朝至民国的温泉文化演变为脉络,运用“节点—路径—基面”三级空间叙事技术,实现千年文脉的活态传承。
6.苏州科技大学
题目:无何有·市集
以庄子“无为共生”哲学为核心理念,生态维度践行“山水无为”修复自然基底,文化维度以“留白叙事”激活历史记忆,人居维度以“烟火适度”营造市井生活。“三网交织”实现自然修复、文脉再生与社区焕活的古镇再生愿景。
7.山东建筑大学
题目:汤脉织境:时空共栖的疗愈热土
提出“层级叙事”设计框架,通过“历史挖掘—叙事转译—价值再生”三步活化汤山古驿站。分层解析场地的历史层积特征,继而串联“汤山—汤水—汤泉”生态要素与“地—路—情”人文要素,构建“双线交织”叙事结构。
分会场C组:
1.天津大学
题目:栖游互嵌四时和融——以空间生产理论为指导的南京汤山古集镇片区改造
基于空间生产理论,构建“居旅共生”温泉社区范式。通过“十字双轴一带”空间结构串联四大功能板块,打造“四季全时”活动体系,从物质空间、社会关系、情感体验三个维度突破工具理性,实现空间商品化的价值超越。
2.华南农业大学
题目:集市经济下的汤山街市空间可变性重塑模式探索
创新性基于《尊生八笺》、《清明上河图》等古籍古画的图像类型学分析,提取传统市集空间要素,构建“四类市集+五型街巷”的空间组织策略与模块化设计体系,打造兼具文化传承与当代活力的市井空间。
3.重庆大学
题目:泉汲古源·烟火新栖
以“泉汲古源·烟火新栖”为主题,构建“文脉溯源—温泉赋能—空间织构—精神栖居”四维愿景体系。追溯人类文明与温泉文化双源头,建立“两带多节点”空间秩序补全社区功能与记忆地标,打造温泉栖居地。
4.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题目:一街阅千年·商居共新生
方案一以“织脉—织韵—织境”策略体系,重构“山链—水网—绿巷生态基底;打造“商旅文”耦合时空折叠空间。方案二提出“古今共生、主客共生、水城共生”设计策略,践行“复现—传承—融合”功能发展路径、“分级管控—收益分配—文化融合”空间模式实现历史场景活化、社区共享治理与滨水空间升级的有机统一。
5.长安大学
题目:南都繁会·古市新生——南京市汤山古集片区景观规划设计
以海绵城市筑基生态网络,用月色经济激活文化基因,借康养科创升级产业动能,实现生态韧性、文脉活化与现代产业的有机融合,打造传统与现代共生的复合型更新示范镇。
6.天津城建大学
题目:栖霞叠境、涸脉复涌——基于城市双修理念下的汤山古集镇片区景观规划设计
生态修复织补绿色基底,人文重塑唤醒集体记忆,文化传承延续历史脉络。以地质奇观与温泉文化为魂,融合科教、休闲、文旅功能,实现“栖霞叠境·涸脉复涌”的活化愿景,打造“呼吸记忆”的生态文旅标杆。
三、闭幕仪式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副院长杨云峰主持了本次活动的闭幕仪式。来自17所院校的指导教师在总结会上对学生中期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一致认为其设计方案均展现出完整的理论框架与清晰的概念逻辑,能够系统性地整合场地各类优势与限制条件,具有独特的创新视角与鲜明的设计特色。与会导师指出,南京市汤山古集片区景观规划设计紧扣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体现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从规模扩张向品质提升的转型要求,亟需统筹生态、文脉、宜居等多维要素,对学生跨专业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最后,各位导师对即将到来的终期答辩表达了殷切期待,希望同学们能进一步完善方案,交出更高质量的最终成果。